网友们已经许久不见胡歌在荧幕上的身影,但最近,他却在一档纪录片中以幕后配音的身份悄然回归,它就是——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有网友评论,胡歌的配音专业又有温度,仿佛梅长苏在讲话,一听就爱上了。

和第一季一样,第二季依然口碑很好,刚开播就获得了豆瓣9.5的高分。

纪录片以书为对象,专门讲述了主人公与书的“爱恨情仇”,第二季延续上一季的叙事风格,扩大采访者行业,记录那些可爱可敬、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这个时代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

第二季的前两集以图书馆和漫画家为主题,聚焦书籍的传递者,创作者,为读者揭开人物背后跌宕起伏有如传奇一般的故事。

在四川的塔公草原上,僧人久美为藏族孩子们建立起了第一座社区图书馆。

久美原本并没有常驻家乡的打算,但是在参与了一次家乡地震救援后,久美看见了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他意识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是教育,是这片肥沃草原上最最缺乏的资源。

在家乡建一个社区图书馆,成为了久美的第一个目标。

没有资金,他就通过售卖自制青稞酱获取收入,没有设计师,就自学建筑知识,没有材料,就人力搬运三四百斤的石头建盖房子。很难想象,这个没有一滴水泥制成房子是久美凭借着一己之力耗时一年多完成的。

这个95年的年轻小伙坚毅的让人不可置信,却也浪漫如同神话。

图书馆建成后,久美邀请自己各行各业的朋友,为这些孩子们进行授课。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图书馆里,孩子们找到了与外界相通的钥匙。

在图书馆的一次讲座中,老师问有没有人想当作家,良久的沉默后,女孩拉姆隐蔽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又倏忽之间放下,露出腼腆羞涩的笑容,然后再次坚定地把手举高,那个模样,让我想起上课时自己想回答又不敢回答问题的样子,怀抱着纯粹的渴望和期盼,但又对自己的未来不自信。

拉姆问:写作的前途是什么?

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她很在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是否能够给家人带来安定的生活,其实这也在问,书籍是否有意义。

这个女孩曾风雨无阻地连续三年来图书馆,阅读自己热爱的书籍,或者是趴在窗边构思笔下的故事。但是每天下午放学回去,她就看见妈妈在路边帮别人打工,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无用,读了十二年的书,太无用了,什么也帮不上。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答案是否有真正解答拉姆内心的困惑,但是一年后,拉姆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的藏语言系。在花絮的采访里,拉姆像所有青春靓丽的大学生的一样,脸上洋溢的活力,神采奕奕。她说,他想成为一名老师,离家近一点,可以照顾妈妈,闲暇之余还可以翻译藏文作品。

95后僧人久美对于后辈的影响,已然根深蒂固,发芽生长,“阅读的意义”脱离了老生常谈的抽象概念,落入泥土长出具体的果实。

我想这就是久美建设图书馆的意义所在,久美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开始从每一本图书上,慢慢流转给下一辈。

读者评论如是说: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于无可奈何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

如果说第一集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如天堂般理想的国度,将小众的事物浪漫化,第二集则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采访的人物,也更加接地气——三位漫画家。

“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才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勇气吧。”

许先哲一开始不会画漫画,但是他想要创作自己的武侠世界,于是在开始自学漫画四年,创作漫画《镖人》的时候,光是一座山就画了一个月,废稿加起来有两千张;

他翻遍了《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观察它们对于游侠的解读,将故事建立在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原型上。

然后,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凌晨。

那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经历的暗黑时刻,拖稿,瓶颈,断更,才思枯竭,生活的轨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掉头。

以悬疑科幻类型见长的才女赵佳,在连载漫画《黑血》的巅峰时,父亲重病,黑白漫画时代开始退场,杂志停刊,自此漫画也断更了好几年,最终不得不以向时代妥协的方式再度出版——彩漫。

没有电脑的时代,她曾一笔一笔地描速度线,用一块一块的网点纸填充人物的灰白底色,就像把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填满。

“所谓的天才就是,她擅长的东西,正好在这个时代可以叫座。”

站在海滩上的赵佳喃喃自语,像古代生不逢时的诗人,生出一丝悲壮和苦涩。

生逢其时的创作者匡扶则显得幸运许多。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就火了,把一幅幅图画和文字排成一列,契合竖屏手机的观看顺序,竟然创造了一种叫做条漫的新模式。

“可能我只是恰好做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像漫画吧。”

匡扶无奈又迷茫地叹了口气。

匡扶的状态更像是大多数新时代的自媒体创作者的剪影,没有说一辈子就要和漫画死磕到底,也许回去组建个乐队也可以玩得风生水起,一切都是源于兴趣。

但是创作漫画里的故事,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细碎的生活痕迹,一坨狗屎应该长什么样,人物的鼻孔多大才合适,田螺是一颗颗还是一个个的,脚上的泥点是否可以用星空来形容。

这大概就是每个创作者不变的匠心吧,从图书馆的建设者,再到漫画的创作者,他们对于做成一件事的执着和刻苦,与这部纪录片给人传递的感觉,始终自洽。

从配乐,到空境的选取,再到人物细节动作的展示,这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都看不到模板化的痕迹,每一个运镜都让你相信这就是采访者所思所想。

当画家用笔触向读者传递故事角色的内心想法,他们背后的记录者也在用人物最熟悉最接近的方式,完好地传递出角色心底的本意。

在许先哲对故事的走向冥思苦想时,他化身为漫画中的一部分与角色进行灵魂对话;

当赵佳提起她父亲的那一段往事,镜头转为黑白动画,一个父亲和女儿在一起放烟花,烟花散尽,只剩下赵佳一个人孤零零的背影和浩瀚无边的海洋,柔软至极;

当匡扶去菜市场溜达寻找灵感时,导演把他所到之处都以弹幕和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了,一时间弹幕评论中充满了惊艳和盛赞。

或许这的确是导演擅长的部分,用可视化的动画代替文字的讲述,但是,在三十五分钟的一集纪录片中,三个风格截然不同的采访者,用了三种漫画形式去传递人物内心所想,我愿理解为那是对创作者的尊重。

纪录片编导和采访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匠心,就是这种工匠精神,才会让整个片子自成一体,毫无违和感。

对采访者虔诚至极,对观众负责至极。

而这种用心,又与晦涩难懂的长记录风格所不同,他很清楚受众是一群年轻的群体。

对每个人物长达一年半的拍摄时长,无数镜头删删减减,最终只呈现了35分钟一集的精华内容,算下来,每个人物的呈现时间,也只是10分钟而已,插入足够的泪点和笑点,在短频快时代对待观众留存率小心翼翼的呵护,只有倾注了无数心血,才会有这样殷切的期盼。

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采访者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资料里竟然翻出一个八年前的帖子,顺藤摸瓜联系到当年的主人公,过程就像开盲盒一样惊喜。

同样,这部片子的惊喜之处也非一篇文章的长度所能完全囊括,更希望大家闲暇之余能够去真正切身体会书籍创作者和记录者们的这份虔诚与专注,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

一群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在一起做着一件纯粹事情,时代应当馈以响亮的回音而不使其成为沧海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