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电影派(dyp833

2023年跨年夜, 曾轶可又翻车了

事件起因,想必还有些人不了解,那就先简要回顾一下。

2022年12月31日,曾轶可团队在深圳举办了livehouse跨年演唱会。

下面是宣传海报。

价格680元,大致是普通巡演的两倍。

贵,是不是应该有贵的道理,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圈一下海报上的重点信息——

开始时间:2022年12月31日晚9点。

时长:3+小时。

加歌:4+首。

礼包:全新定制。

狂欢:现场新环节解锁

很明显,这场表演就是冲着 跨年+惊喜来打造的。

可在现场,发生了什么事呢?

有些观众实在难以忍耐,大声叫喊“退钱!退钱!”

观众的情绪为何会积压到这种程度

根据到场观众在社交平台的反馈,曾轶可的跨年演唱会并没有如约在晚上9点开始,而是晚了30-40分钟

于是,有人指责曾轶可迟到

接下来,演唱会继续,又是状况频出。

作为正餐的唱歌表演环节只有一个小时

而且,现场效果很差。

灯光氛围不好,曾轶可的声音又很小,后排的观众根本听不清楚。

其他时间呢?

主持人串场,花了一小时。

等到了十一点左右,曾轶可就开始打碟,就这样打了一个小时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几乎没怎么跟观众互动

哪怕是最关键的倒数时候,她也没兴趣参与

观众这才忍无可忍,终于爆发。

打碟打了一个多小时

退钱!

这次现场反响很差,在舆论场出现了很多负面声音。

昨天,曾轶可工作室发布了“事实声明”。

一共10点回应, 从其行文中,丝毫看不出歉意。

这次事件,关键点是——

曾轶可有没有迟到?

打碟一小时,合不合适?

以及最重要的,曾轶可及其团队的态度如何?

关于迟到,工作室声明给出的说法是:她从下午3点就在现场,直到凌晨3点才离开。

并且,曾轶可到场晚,是因为场地网络不畅,检票耽误了时间。

OK,即便事出有因。

但从到场观众(有人甚至大老远赶来)的角度来说, 演唱会的的确确没从9点开始,曾轶可也没有到场。

她是不是迟到了?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有人出来道歉?

以及,延迟了的半个小时,是不是应该补足时长?

这些都没有回应。

再看事件的根本矛盾所在:打碟

按照海报描述,这应该属于“现场新环节解锁”。

观众为什么看怒了?

远远低于预期

一个根本无需多想的事儿,观众买高价票参加livehouse跨年演唱会的本意, 肯定是来听曾轶可唱歌的。

声明的回应是:“现场dj打碟是演出的一部分……但并非演出欺骗。”

听这意思,曾轶可及其团队又没错。

还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喊退票的人,属于拆盲盒没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恼羞成怒了。”

嗬!

这理由真是开了眼了。

针对这种营销方式,举个电影行业的例子你就懂了。

2018年,《爱情公寓》大电影准备上映,其宣传slogan是 “原班人马,十年重聚。”

直到上映之前,电影的相关物料都少之又少。

对剧版《爱情公寓》有着宝贵记忆的观众, 怀着看一场情景喜剧的欢乐心态走进电影院,作品奉上的却是盗墓的故事

网友@皮皮鸦啊 无比愤怒,为影片P了个“正版海报”。

花钱买票找罪受,观众打个差评,没问题吧?

同理,买了高价票想听唱歌表演,却经历了一场“注了水的演唱会”,被迫跟着蹦跶了一个小时,观众在社交平台诉说憋屈感受,没问题吧?

在舆论上,还有人力挺曾轶可,原因是大致是——

曾轶可工作了10小时好辛苦啊。

演出结束后,她留下来在票根上签字到凌晨3点,还愿意跟粉丝交流,已经很接地气了。

多么可笑。

远道而来的、提前等待的观众,辛不辛苦?

还有, 她真的有在沟通吗?

直接上例子吧。

有人说听从安排去买水,回来后位置没了。

曾轶可的回应是似笑非笑。

有人说体验不好,时长不够,跟着打碟蹦迪也蹦不起来。

曾轶可的回应是:“蹦不起来那就不蹦呗。”

针对海报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宣传。

观众也有遗憾: “那4首新歌也没有吗?”

也有妥协: “如果你打碟一个半小时,不过能唱两个半小时,我们还是会很开心对吧。”

接着,观众继续恳求:“你现在愿意多唱几首歌给我们听不?”

曾轶可立即回答:“不愿意。”

对此,工作室也有回应——

往好处想。

曾轶可或许是不想劳累其他工作人员再度就位,或者是不想呈现有瑕疵的音乐。

即便如此,她是不是应该耐心向周围的观众说明原因以寻找谅解,这是起码的尊重吧

而不是给出果决的、冷冰冰的拒绝

当然了,并不想针对曾轶可个人。

这次事件所折射出的, 是娱乐圈艺人舞台/作品注水、不尊重观众的整体现象

比如,赵雷曾因少唱被处罚;梁咏琪因演出前未标明演出最低时长、最低曲目数量被处罚。

再比如华语歌坛神话周杰伦。

很早以前,他就因为在演唱会带关系户顺便少唱歌,被粉丝质疑、嫌弃。

而在2022年新加坡巡回演唱会,他又因高音唱不上去、找帮唱嘉宾、穿插魔术表演而被广泛吐槽。

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能花钱去演唱会的观众,对歌手往往倾注了非比寻常的感情与期待。

这些歌手们伤害的,也基本都是深爱着他们的粉丝。

而艺人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

观众是粉丝,同时也是消费者。

所以舞台必须要对得起票价,这也是艺人应该守住的最基本的艺德

有句古话同样适用于粉圈经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最后,说个正面的例子吧。

郭采洁因为想摘掉烂片女王的帽子,转而重拾她出道的身份:歌手。

不过,她搞的是小众实验音乐。

她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乐专辑 《Vol.13 – 1986 数羊》

这也是她联合其他音乐人打造的 Nomad City Records(游牧城市唱片)电子音乐厂牌的第一张专辑。

同时,郭采洁也搞livehouse。

不一样的是,她特别认真。

比如在做“游牧别的城市” Nomad City Project 巡演时, 她会对现场提出自己的要求,然后反复调试,以争取做到最好的效果。

演出时,她尽己所能给观众带来沉浸的、迷幻的体验。

并且, 她还非常注重互动

玩音乐到兴奋的时候,她又会走下舞台,记录现场,让观众的声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我看来。

这才是真正的 livehouse。

这样的场景才蕴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关系。

艺人倾心准备、卖力演出;观众沉醉其中、获得欢愉。

而更重要的是。

在这样的时刻,艺人与观众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同时,他们也是相互成就的。